■ 作者档案
周国平,1945年生于上海,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,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当代著名学者、散文家、哲学家、作家,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。
著有:学术专著《尼采:在世纪的转折点上》、《尼采与形而上学》,散文集《守望的距离》、《各自的朝圣路》、《安静》、《善良・丰富・高贵》,纪实作品《妞妞:一个父亲的札记》、《岁月与性情――我的心灵自传》、《偶尔远行》、《宝贝,宝贝》,随感集《人与永恒》、《风中的纸屑》、《碎句与短章》,诗集《忧伤的情欲》,以及《人生哲思录》、《周国平人文讲演录》等,译有《尼采美学文选》、《尼采诗集》、《偶像的黄昏》等。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,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。
■ 珠玑妙语
★ 境界是一个高度,对于人类、民族、国家来说,是文明的高度,对于个人来说,是人性的高度。
★ 为了财富而破坏环境,牺牲大自然,这是人类的集体自杀。
★ 人与人之间真正以生命相待,这是一切人间之爱最根本的基础,在这个基础上,才会有纯洁的爱情和温馨的亲情,也才会有同情、善良和道德。
★ 地位、钱财、名声这些东西特别能够检验一个人的灵魂,有了这些东西以后,你是否仍然平易近人、平等待人,这一点可以相当准确地检验出你的灵魂是不是高贵。
★ 人的一生中难以避免或大或小的苦难,包括天灾人祸,也包括情感和事业上的挫折或不幸,这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。一个人遭遇苦难的时候,他的态度最能检验出他灵魂的高度。
★ 一个人必须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。
★ 最好的东西在自己身上,那就是生命和精神,生命比金钱更重要,内在的优秀比外在的成功更重要。
★ 独处实际上是要和自己的灵魂谈话,为了让这个谈话容易进行,写日记是一个好办法。
★ 你因为空虚而拼命向外寻求,结果是徒劳的,应该改变用力的方向,向你的内在去寻求。
今天我讲的题目是《人生的境界》,我想借这个题目来谈谈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感受和体会。
今年我69岁了,对人生应该有一点体会了。我的专业是哲学,但是我今天不想跟大家讲书本上的哲学。对于我来说,最后我成为一个哲学工作者,这完全是偶然的,但我知道即使我没有从事哲学工作,我也是离不开哲学的。我的生活中必须有哲学,我是一个比较想不开的人,会有许多困惑,是哲学给了我帮助。在我的一生中,哲学给我的好处太大了,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讲一讲在我的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哲学。
当然我会结合社会现实来谈,其实我今天讲的同时也是当今社会现状给我的感触。现在大家都忙忙碌碌,但是并不愉快,生活得很复杂,内心很焦虑,这是普遍的状况。那么,真的应该好好想一想了,这个国家应该向哪里发展,作为个人应该怎么生活,是时候了。无论从人类来说,还是从个人来说,生活怎么算是有意义的,生活品质怎么算是高的,用什么来衡量?
我觉得应该用境界来衡量。境界是一个高度,对于人类、民族、国家来说,是文明的高度,对于个人来说,是人性的高度。可是,我们很少关心高度,总是拼命横向发展,追求财富和名利,活得没有境界,我认为是很糊涂的。
下面我就按照这三个词来讲,这三个词比较准确地表达了人生境界的内涵:单纯,是生命的境界;高贵,是灵魂的境界;宁静,是心的境界。
单纯:
生命的境界
生命的本色是单纯的,复杂是社会的添加色。我们在社会上生活,当然不可能不染上添加色,但是应该限制它的作用,不要让它遮蔽甚至取代了生命的本色。我说保持生命的本色,就是要摆脱来自社会的诱惑,作为一个单纯的生命来体悟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。
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迷误,就是把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混淆起来了,其实这是两回事。生命本身对物质的需要是有一定限度的,超出这个限度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刺激出来的,是人比人比出来的。豪宅,名车,在社会上出人头地,当然风光,但我坚定地认为,这种东西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无关,对生命本身并不重要,在很大程度上是虚荣心的满足。
那么,生命本身有些什么样的需要呢?除了必要的营养、居住等,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自然环境。即使从物质来说,生命最需要的物质是什么?是大气、水、土地,这是构成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三大元素。这些东西在大自然中本来就有,问题是你不要去破坏它们。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,你不能把自己的生命之源给毁掉了。但是,这个最重要的道理恰恰遭到了我们最严重的忽视。我们可以想想,大气的污染,水的污染,水资源滥用造成的水灾、旱灾频繁,土地、草原、森林的消失,这个环境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存了。为了财富而破坏环境,牺牲大自然,这是人类的集体自杀。
生命还有一个基本需要是安全,生命是要有安全感的。可是现在凶杀案时有发生,一个精神病患者冲到幼儿园或小学伤害孩子,或者突然把自己的家人杀害。如果这种事情频发,就不能说只是若干精神病人的偶发行为,而是反映了相当数量的人的心理问题。另外,现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也非常大,等等。
作为个人,你当然无法靠一己之力改变一个不安全的社会环境,但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,你至少应该做到两点。第一,不做会给别人带来不安全的事,不要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;第二,不做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的事,要理性地追求快乐。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强调的,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快乐应该是可持续的,不要为了追求眼前的快乐,而给自己埋下以后痛苦的祸根。其实这两点是统一的,损人者必害己,不做亏心事,至少不会栽在自己手上。
生命本身的需要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,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情感。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,都渴望有人爱。其实,大自然已经为我们把最基本、最重要的爱的素材准备好了,让我们男女有别,于是有了爱情,让我们养儿育女,于是有了亲情。爱情、亲情、家庭是生命传承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感情联系,弥足珍贵。它们当然都有社会性的那一面,但是我认为,自然性的这一面更为根本。无论男女之爱,还是亲子之爱,越是排除了社会性的利益因素,就越是纯粹,越是美好。在一切人际关系中,包括在亲密的情感关系中,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,就是把对方当作一个生命来对待。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,一开始都只是一个生命,没有职位、身份、财产、名声,等等。这些东西都是后来添加的,但是往往就喧宾夺主了,使人际关系变得十分复杂。人与人之间真正以生命相待,这是一切人间之爱最根本的基础,在这个基础上,才会有纯洁的爱情和温馨的亲情,也才会有同情、善良和道德。
高贵:
灵魂的境界
我写过一篇文章,题目是《人的高贵在于灵魂》。人和动物都是生命,人和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是有灵魂的。很多哲学家都谈到这一点,比如荀子说:“水火有气而无生,草木有生而无知,禽兽有知而无义,人有气有生有知,亦且有义,故最为天下贵也。”“义”指道德,不妨作广义的理解,就是灵魂、精神追求。动物只是活着而已,人不能忍受像动物那样活,一定要活得有意义,这种对超出于生存以上的意义的追求,我把它叫做灵魂。在动物身上可以找到初步的社会性,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动物已经有社会组织的萌芽,也可以找到初步的理性,对外界的某种认知能力,但是不可能找到哪怕是萌芽状态的精神追求。灵魂是人之为人的本质,人因为有灵魂才高于万物。
我们无法知道人的这种精神追求是从哪里来的,用科学是解释不了的,达尔文也说这是进化论的一个缺失环节。科学只能解决经验范围内的问题,也就是我们感官能够接触到的范围内的问题,但是世界有没有一个精神本质,这是我们的感官接触不到的,在我们的经验范围内是不会出现的,所以只能是一个假设,或者说是一种信念。我个人抱的态度是宁信其有,宁可相信人的灵魂是有一个神圣的来源和归宿的。相信比不相信好,你相信了这一点,用这个来指导你的人生,人生就会有比较高的格调,就不会太看重肉体的东西、物质的东西,就会把关心的重点放在灵魂上面。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,学哲学的目的是为了照料好灵魂,让灵魂有一个好的品质,而这就是高贵。
不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灵魂,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也在于灵魂,这方面的差距有时候真不亚于人和动物之间的差距。具体地说,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?我认为首先就体现在有做人的尊严,自尊并且尊重他人。自尊和尊重别人其实是一回事,一个自尊的人,他知道做人是有尊严的,那么他一定知道别人也有做人的尊严,必然会尊重他人。一个人如果不把别人当人,他实际上也是没有把自己当人。在日常生活中,一个人有没有做人的尊严,随处都会表现出来。举一个最小的例子,两辆车蹭剐了,如果两个人都懂得自尊并且尊重他人,事情就很容易解决。相反,如果两个人都很没素质,就会扯皮没个完。
我们不应该有仇富心理,人们在社会上地位有高低,财富有多寡,根本的区别是有没有灵魂。一个有灵魂的人,权力再大,身家再高,也不会用这些东西为自己和他人估价,仍然会自尊并且尊重他人。只有那些不知灵魂为何物的人,才会用财权给自己和他人估价。现在高贵这个词往往用错用反了,似乎豪宅、名车就是高贵,最可笑的是许多房地产广告,热衷于用最高级的形容词,堆满了尊贵、至尊、皇家这类词藻。高贵曾经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,比如在古罗马时期,高贵不仅仅是一个贵族身份,更重要的是你行为举止要高贵,真正有教养。高贵最重要的特征是平等待人,尤其是平等对待地位和处境不如你的人。大师级的人往往都是平易近人的。地位、钱财、名声这些东西特别能够检验一个人的灵魂,有了这些东西以后,你是否仍然平易近人、平等待人,这一点可以相当准确地检验出你的灵魂是不是高贵。
高贵的另一个重要表现,是以尊严的态度面对苦难。人的一生中难以避免或大或小的苦难,包括天灾人祸,也包括情感和事业上的挫折或不幸,这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。一个人遭遇苦难的时候,他的态度最能检验出他灵魂的高度。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说,一个人不能承受不幸,这本身是最大的不幸,一个不能承受不幸的人是一个真正不幸的人。事实上,在遭遇苦难的时候,同样的苦难对不同的人伤害是不一样的,那些没有承受力的人受到的伤害肯定是更大的。同样的苦难,有的人挺过来了,甚至因此而获得了精神上的巨大进步,可是有的人可能就被压垮了。比如失恋,有的人就要死要活的,甚至自杀或者杀人,而有的人就能够默默忍受,在情感上变得更加成熟。面对不幸能够自尊自爱,这的确是一种高贵。尼采强调,在遭遇痛苦的时候,你不要去向人诉说,不要去博取同情。在他看来,他人的同情只是一种廉价的安慰,在精神的层面上,不但不能解除你的痛苦,反而使它丧失了对于你独具的价值。许多哲学家认为同情是道德的基础,但尼采一贯旗帜鲜明地批判同情的道德,他的出发点是人的尊严,也有一定道理。我认为可以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,一方面,每个人应该把立足点放在自尊自强上面,另一方面,同情应该以尊重为前提,不可伤害受助者的自尊自强。
有一位奥地利哲学家叫弗兰克,他写过一本书,书名是《活出意义来》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,他的全家都被抓进了集中营,最后他的父母、妻子、孩子都死在了集中营里,只有他一个人得以幸存。但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能够活着出来,实际上所有进去的人都认为自己必死无疑。在这样一种境况里,很多人精神就垮掉了,没有进毒气室就死掉了。弗兰克挺了过来,他靠的是什么?他说靠了一个信念,就是对于这种完全没有希望的苦难,如果我能够以尊严的态度来承受,这本身就是人生的重大成就,证明了人在任何情境下,哪怕在这种最绝望的情境下,仍然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。我无法选择摆脱苦难,但是我仍然可以选择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这种苦难,是选择软弱的、无尊严的态度,还是选择坚强的、有尊严的态度,我仍然有这个自由。我选择了有尊严的态度,即使最后死在了这种苦难中,我生命的最后岁月仍然是有意义的,因为它证明了尊严比苦难更强大、更有力量。
事实上,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苦难,比如说得了绝症,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,因为每个人最后都要面对死亡。所以,能不能有尊严地面对死亡,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将经受的重大考验,如果能经受住这个考验,可以毫不惭愧地称之为人生的最后一项伟大成就。要取得这项成就,得靠平时的修炼。我们不应该回避思考死亡的问题,我自己是经常思考的,我不知道我将来能不能取得这项成就,但是我相信面对它总比回避它好,回避的结果到时候一定承受不住,会很脆弱。人有旦夕祸福,死亡随时可能来临,所以应该像法国哲学家蒙田所说得那样,既然死亡会在任何地方等候我们,那就让我们在任何地方等候它吧。
宁静:
心的境界
最后讲宁静,可以说是心的境界。这个时代缺单纯,缺高贵,尤其缺的是宁静。现代人活得太浮躁、太匆忙、太喧闹了。尼采曾经描绘过现代人的这种匆忙,人们都像怕耽误了什么似的,手里拿着钟表思考事情,掐着时间思考,我就想几分钟,吃饭的时候也在看报纸,分秒必争。这种状态是最没有精神性的,一个有精神性的时代应该有闲暇,人们生活得安静从容。尼采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德国,那个时候德国够安静的了,不要说那个时候,现在你去德国,和我们相比,人们生活得也是非常宁静。尼采讲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,物质主义的时代,大家都在为物质的东西忙碌。
为什么会浮躁和匆忙?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,往往看见别人在抢什么,社会上大家都在要什么,就认为那个东西一定是最好的,于是自己也去争那个东西。大家都在拼命挣钱,所以我也拼命挣钱。这么做的时候,其实他没有好好想一想,我这样的一个人,根据我的性情和禀赋,什么事情对我是最合适的,没有把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想清楚。人的一辈子其实说短也很短,你真正应该要、能够要的东西,如果你还没想明白就过去了,这多可惜啊。
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,其实是很可怜的,那样他怎么办呢?只好随着社会的大溜走,别人在抢什么他也去抢,大家说什么好他也去争取那个东西,无非就是名利的东西,于是生活得很浮躁,可是内心并不快乐。就好像商场里,商家搞促销活动,许多人在那里抢购,有的人还不知道是卖什么东西,就也挤在那里去抢购,没买到还很失望。这样的人很可怜,买了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,还为没有买到自己不需要的另外一些东西而感到懊恼,你说这种人可怜不可怜?
所以,要改变这种状态,一个人必须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。古希腊神庙里的一句最古老的箴言是认识你自己,你要认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你的禀赋是什么,你的能力和兴趣在什么地方,这样你才会知道,你到底能要什么,应该要什么,什么事情是最合适于你做的。用我的话来说,一个人应该找到自己最合宜的位置在哪里。
一个位置对于自己是不是最合宜,标准不是社会上有多少人争夺它,眼红它。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,这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,你不能去看别人是怎么选择的,不能把别人的追求作为标准,把时尚作为标准。标准应该是什么呢?我就说你要去问自己的生命,问自己的灵魂,看什么事情是让你的生命真正感到快乐的,让你的灵魂真正感到快乐的,你感到做这个事情是真正在过让你内心喜悦的生活,你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,你的生命因此没有虚度。一个人过适合自己天性的生活,他就是在过对他而言最好的生活。
每一个人的基因、天赋、性格都是独特的,都是独一无二的,理应有一个位置是最适合他的。可是,很多人的这个位置始终是空着的,他们完全受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支配,尽在别的地方折腾,自己的这个位置也许一辈子就空着了,浪费掉了,那不是太可惜了吗?其实这是最大的损失,你不可能有比这更大的损失了。当然,我这个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,很难具体指出什么位置对你是最合适的,我自己也说不出来,不能说当作家和学者就是我最合适的位置了。但是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状态,每天读书、写作,或者和家人、朋友在一起,这种状态对于我是最合适的。我的职业是什么不重要,能够经常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,我就很高兴。内心快乐不快乐,这是一个容易掌握的标准。如果你忙忙碌碌,可是心里不开心,那就可以断定你还没有找到自己最合宜的位置。
我不是一个特别清高的人,名和利也不是坏东西,是好东西,至少自从我得到了所谓的成功以后,我的生活大大改善了,用不着为得不到单位里的那些小名小利难过了。所以我说,我的所谓成功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,就是我不用去计较那些小利了,不给也无所谓了,真正的放松了。
但是这个东西不是最重要的,给我带来最大快乐的事情就是看书和写作,稿酬和名声之类只是副产品,有,最好,没有,也不要太在乎,最好的东西我已经得到了,哪怕没有这些副产品,我仍然要读书和写作。一个人在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,他的心一定是宁静的。很多人说,周老师你很有定力啊,我自己觉得,这个所谓定力并不是修炼出来的,而是来自所过的生活本身的吸引力。我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平静,我尽量限制自己,谢绝大部分的邀请,因为我觉得会打乱我的生活节奏。我基本不参加社会活动,电视台的采访,或者什么研讨会,都基本谢绝,那只是个热闹罢了,我不感到快乐。最快乐的还是读书写作,这个快乐太强大了,足以使我远离社会上的热闹。我问自己是不是因为我老了,可是实际上我的这种状态已经延续很长时间了。我的确感到这是我最合宜的位置,任何人的脚步都干扰不了我,我安心做我喜欢的事情,和别人不会形成任何竞争的关系,我做的事情别人没法争,别人做的事情我也不想去争,所以心态和生活都很安静。
一个人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,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自己的园地,就不会东张西望看别人在干什么,就会安静。但是,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可能无中生有,必然有一个酝酿和形成的过程,我认为学生时代很关键。在这里我要给学生们一个忠告,你们一定要做自己学习的主人,将来才能够做自己命运的主人,始终要意识到你是拥有内在自由的。内在自由就是独立思考和自我决断的能力,有了这个能力,你就对外部的环境取得了自由。你的内心始终是自由的,就能够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,做出正确的应对。
所有真正有作为的人,其实都是自学者,自学是真正有效率的学习。我们一定要做自己学习的主人,学校这段时光很宝贵,不要浪费这段宝贵的时间,并不是说你认真做功课就是没有浪费了,那可能是最大的浪费。要做自己学习的主人,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,然后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自己的学习。
为什么会匆忙、浮躁,一个原因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,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,还有一个原因是心灵空虚,没有什么精神享受,所以只好到外部去寻找快乐,把外在的东西名啊利啊看得很重要,或者沉迷于各种娱乐。可是,这样做的结果,内心仍然是空虚的,你的心没有得到满足,所以还是不快乐。既然原因是心灵空虚,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去充实你的心灵。一个人活在世界上,外在的功利当然可以去追求,但是看你的位置怎么摆了。应该把内在的充实和自足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,你有了这个好得多的东西,就不会很在乎外在的功利了,即使去追求也会有一个好的心态,可以从容不迫,顺其自然,用我的话说,当作一个副产品,得到了最好,没有得到也无所谓。我坚定地相信,最好的东西在自己身上,那就是生命和精神,生命比金钱更重要,内在的优秀比外在的成功更重要。
为了让自己内心充实,有丰富的心灵,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阅读。内心的丰富是熏陶出来的,不管是从事什么专业的,只要你想真正作为一个有精神性的人来生活,就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,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,尤其是人文经典著作,让自己受到精神伟人们的熏陶,具有必要的人文素养。现在网络对阅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,当然你可以说现在许多书籍上网了,但是我想没有几个人上网是去看经典著作的,基本都是看八卦新闻或者聊天,要不就是沉迷于玩游戏了。我的女儿基本是不上网的,她的同学都喜欢上网,她比较早养成了读书的习惯,就觉得上网没多大意思。所以底子要打好,有了阅读习惯的底子,网络上的东西就很难支配你了。
还有一点,我强调要养成独处的习惯。一定要有独处的时间,自己一个人呆着,不要总是和别人在一起,总是去忙碌地做事和交往。当然人总是要做事和交往的,但是如果你光有那个,没有独自面对自己灵魂的时间,面对上帝的时间,你就只是在过一种世俗的生活,一种没有头脑和灵魂的生活。我自己体会独处太重要了,如果几天都是在参加各种活动,我会难受得不得了,我会觉得我成为一些碎片了,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,被盲目的外部力量撕碎了。独处其实是一个整理自己的过程,让自己恢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。当然,有人会说,自己就那么呆着的话,什么事情不做,不是太难受了吗?我有一个建议,就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,独处的时候,你写点什么,不要写工作,完全是精神性的,回顾今天或者近几天的生活,写自己的感受和思考。独处实际上是要和自己的灵魂谈话,为了让这个谈话容易进行,写日记是一个好办法。
总之,浮躁的原因,一是你没有真正认识自己,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;二是内心空虚,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。所以,真的要从根子里解决,办法一是认识自己,找到自己的位置;二是充实心灵,拥有丰富的内在生活。一个人在世界上是必须要有精神家园的,这个家园,从外部来说,就是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,有自己的事业,从内部来说,就是有丰富的心灵生活。做到了这两点,你在大地上就有了真正属于你的精神家园,就能获得心的宁静。孟子曾经谈到“人之安宅”,也就是人在世界上安全、安心的家园。什么是“人之安宅”?官位、职称、豪宅都不是,只有热爱的志业和充实的内心才是。所以,说到底,浮躁是价值观迷失的结果,而宁静是正确价值观的产物。你因为空虚而拼命向外寻求,结果是徒劳的,应该改变用力的方向,向你的内在去寻求。